乐达心理




你是否遭遇过类似的伴侣情境?


爱是建立在物质上的?



有钱的家庭容易养出缺爱的孩子”这一说法并非绝对,而是一个可能存在的现象,它涉及到多个复杂因素。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家庭的经济状况并不是决定孩子是否得到爱的唯一因素无论家庭贫富,父母的爱、关注和支持都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有钱的家庭确实可能面临一些特定的挑战,这些挑战可能影响到孩子感受到爱的程度。


例如,如前所述,有钱的家庭中父母可能因为事业繁忙而缺乏时间陪伴孩子,导致孩子感到被忽视。此外,过度的物质满足有时可能掩盖了情感上的缺失,让孩子误以为金钱可以替代一切,包括爱。同时,高期望和压力也可能让孩子感到窒息,无法真正享受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有钱的家庭都会养出缺爱的孩子。事实上,许多有钱的家庭也非常注重孩子的情感需求,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的成长环境。这些家庭可能通过制定家庭规则、安排共同活动、进行情感交流等方式来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从而确保孩子得到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有钱”与“缺爱”划等号。每个家庭都是独特的,它们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也各不相同。重要的是,父母应该意识到孩子的情感需求,并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和支持的成长环境无论家庭经济状况如何。




找寻治愈生活的解药




我由衷地感激心理咨询这一领域的诞生。

尽管这样的感激之情初听起来或许略显直白。但请相信,这源自内心深处的真诚与触动。

作为一名与心理挑战相伴长达七年甚至更久的“心灵旅者”,我早已踏上了自我疗愈的漫长征途。我沉浸于书海,寻觅心灵的灯塔;我观看纪录片,试图理解生命的多样与复杂;我实践冥想,寻找内心的宁静;我挥洒汗水于运动之中,期望身体的力量能带动心灵的复苏。然而,在这众多的尝试之中,心理咨询以其独特的方式,深深触动了我。

此刻,我愿分享一段自我救赎、穿越抑郁阴霾的心路历程。同时,我也想特别提及在广州心理咨询室内遇到的两位女性。

尽管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或许不再重逢于现实,但她们的话语与陪伴,如同璀璨星辰,永远镌刻在我记忆的夜空,给予我无尽的力量与勇气,去面对这个既非全然美好亦非全然灰暗的世界。

这份力量,让我更加坚定地走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首次踏入广州心理咨询室,是我在痛苦的重压下做出的无奈抉择——我已无力再独自承受这份沉重。


追溯至根源,我的心理“伤痕”似乎在高中时期悄然萌芽。

彼时,我凭借不懈努力踏入了众人瞩目的“尖子班”,却愕然发现,无论我如何奋力追赶,往昔的辉煌似乎已成过往云烟,难以触及。

在“唯有优秀方能赢得喜爱”的执念下,这样的落差无疑是对我巨大的打击。我深信,一旦失去了优秀的光环,我便会失去所有的关注与友情。

这种恐惧逐渐演变成严重的社交障碍,我如同惊弓之鸟,选择了逃避。整整三年,我躲在厕所里独自享用午餐,对学校的恐惧日益加深。

夜深人静之时,我常常蜷缩在桌下的黑暗里,任由泪水无声地滑落,内心的悲伤如同无尽的深渊,吞噬着我。

然而,更令人心寒的是,我的父母并未能给予我应有的理解与支持。他们以自身的经历为参照,轻描淡写地否定了我的感受:“我们每天工作那么辛苦都没抱怨,你有什么好想的?”“你生活条件这么好,还愁什么?”

诚然,我生长在一个物质充裕的家庭,但这份“富足”却成了我无法言说之痛。面对父母的不解,我只能默默承受,内心深处却对自己的痛苦感到羞耻与鄙视。

就这样,我凭借着惊人的毅力,熬过了那段艰难的高中时光,考入了大学,远离了家的束缚。新的环境让我一度以为,那些痛苦的记忆已经随风而去,成为了遥远的过去。

然而,当我再次陷入抑郁的漩涡时,我才恍然大悟,那些被压抑的创伤从未真正离去。为了出国深造,我投身于雅思备考的洪流中,却发现自己已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境地。

我仿佛被另一个自己所操控,将肉体视为实现目标的工具,不断压榨、惩罚。一旦成绩不尽如人意,我便会陷入无尽的焦躁与自责之中。

这种对完美的偏执追求逐渐渗透到我的生活每一个角落,让我时常陷入惊恐的深渊。呼吸急促、手脚发麻、体重骤减、身体疼痛……这些症状如同恶魔般缠绕着我,让我痛苦不堪。



直到有天晚上,我开始盘算从几楼往下跳比较好,我知道,我得寻求帮助了。


第二天,我就冲去了广州心理咨询室


那个时候的我像个受伤的、淋了雨的兔子,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能发抖。


而那一天遇到的心理咨询师,则好像用热水和毛巾,帮我擦得干干爽爽。


治愈安抚心里的创伤




初次与她相见,我内心不免泛起一丝紧张的涟漪。

她的外貌颇有几分高中老师的威严,眉宇间常锁着深深的纹路,给人以沉稳之感,仿佛一杯浓郁的红茶,或是覆盖在身上的厚重丝绒毯,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深沉与厚重。

每当与她靠近,我都能隐约感受到一种莫名的沉重氛围,仿佛空气中弥漫着一层淡淡的忧伤薄雾,与她形影不离。

那时的我,正被无尽的痛苦所吞噬,恐慌与无助如潮水般涌来,让我失去了往日的冷静与理智。我仿佛置身于一片混沌之中,无法动弹,也无法思考,只能一遍遍地向她倾诉:“我好痛苦。”

而她却以无比的耐心回应着我,如同一位慈母引领着蹒跚学步的婴儿。在咨询的第一个阶段里,她成了我心灵的灯塔和坚实的后盾。

她引导我回顾那些曾经带给我平静与安宁的时刻,寻找那些能够驱散我内心阴霾的解药。她还细心地为我制定了每日的必做事项清单,并为我准备了应对崩溃时刻的紧急预案。

在她的陪伴下,我逐渐学会了如何在痛苦中寻找到一丝光亮,如何在迷茫中找回前行的方向。



  • 当我焦虑的时候,我需要——;


  • 当我呼吸急促的时候,我需要——;


  • 当我觉得撑不住的时候,我需要——。


细致至此。


而在后续的每一次崩溃、丧失思考能力的时刻,这些都成为我的急救药箱。在此之前,每次痛苦来临,我的世界都四分五裂,伴随着暴风雨和龙卷风,满世界乱飞。但她把我紧紧抓住,让我平静。感谢她在那个阶段,没有再和我分析我的痛苦来源,我的成长经历。我已无力承受那些。



在我逐渐平静之后,她才开始和我一起追溯、梳理更深层的病灶。 我才发觉,背后的共同原因,是我害怕“失去控制”。 我非常厌恶自己情绪化的一面。却发觉自己越控制,越不受控制。 小时候,我常常感觉自己不被爱。 爸妈工作忙碌,而我的小名具有非常典型的特质——“小乖”。 我要乖,我要乖。我要控制自己喜欢的东西,不给爸妈带来烦恼,因为“乖”了会有奖励。 在学生生涯也是。 最能控制自己的,最听话的,最能放弃一部分自己的那个“她”,会被奖励和喜爱。


最能控制自己的,最听话的,最能放弃一部分自己的那个“她”,会被奖励和喜爱。


这样的认知,一直持续到现在。 其实咨询的很多细节,因为时间久远,很多都忘了。但我深深记得,她的共情。 她依旧常常眉头紧锁,尤其当我讲到自己的痛苦。 我开始发现她身上那层淡淡的痛苦薄膜,让她如此轻而易举地懂得了我的感受和体会。 当我坠入很深很深的谷底时,她乘着她的痛苦薄膜来到我身边,带我飞向有光的地方。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很难描述心理咨询给我的改变。


其实,我也有过服药的经历。药效是明显的,好的坏的都明显。


会少了很多负面情绪,会不痛苦了;但也会做噩梦、会发现自己的脑子突然不运转了,想东西很费劲。


而广州心理咨询,则是缓慢的,过程更轻缓,但也更持久。


总体而言,它让我变成了一个更有力量的,本源上更健康的人。


我开始学着有意识地和认知保持一段距离,有意识地“不评价,只感受”,有意识地去挑战自己的非理性认知。


开始明白,没有“应该”、没有“对错”。


我开始变得更“有脾气”了。


懂得为自己争取边界。哪怕我真的抖得要死,也要给自己很多很多的鼓励。


我开始“更任性”了。


曾经我总因为自己“又情绪不佳”而自责,但现在,我全然接纳自己的“坏情绪”。


即便有时还会恐惧,但我越来越多地自己给自己鼓励、自己给自己陪伴,学着一遍遍把自己捡起来。


即使这一切都很痛、很难、很需要勇气。但我可以很自信地说,我确实在改变。


回想这两趟心灵奇旅,仿佛走过万重山。


对我而言,广州心理咨询像一个更高的、更有针对性的视角,让你看到“真相”。


即便已经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但我的体验是,在自己没有准备好时,有些语言你是看不懂的。


你对它很漠然——或许是由于本能上拒绝接受自己的这一面,所以无论如何也看不懂。


广州心理咨询师的存在,则更理性、客观。能在我支离破碎的描述和兜兜转转看不清的故事中,看到背后的共同核心。


TA像一个人内在世界的啦啦队队长。


我们总是关注个体外在的变化,考上了好的学校、或者有了健美的身材。


但常常忽视个体内在的变化——


她从一个怯懦不敢言的人,第一次鼓起勇气为自己发声。这是一个多么值得震撼、值得鼓舞的时刻!


而可惜,这样的转变,常常是不被见证、不被鼓励的。


直到遇到了广州心理咨询师,我才开始有了精神道路上的友人和导师。即使我们只是同行了一段路,却已弥足珍贵。